搜索

話題 AD STORIES  | 2023.07.06

獨家揭秘林芳璐新作:創作從未真正完成的作品

一件作品從未真正被完成,到底要不要緊?從24歲到34歲,青年藝術家林芳璐一步步完成著創作生涯的躍升:贏得LOEWE基金會工藝獎,在上海舉辦首個展覽“變革的線索”。今夏,她將帶著23件新作于首爾舉辦迄今為止最大型展覽,借此契機,我們造訪了她的工作室,見證一件6米高的全新作品即將運往墨爾本——這件壯觀的雕塑作品將于年底亮相墨爾本雙年展,并成為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的永久館藏。而她在對話中屢次跟我們談及:這些作品從未被真正完成。
編輯 | Luner
作者 | Siyu
攝影師 | 賈睿

藝術家林芳璐,身后的作品為《She’s blooming no.3》,作品由多模塊組成,可以拼接、延續;林芳璐為2021年的LOEWE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獲獎者,這一工藝大獎至今年已經延續第六屆,林芳璐在當年憑借以女性為靈感,融入“扎染”工藝的作品《SHE》,成為了唯一獲得該獎項的中國藝術家。

也許你認識林芳璐,是因為2021年的LOEWE羅意威基金會工藝獎(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然而她值得被關注的遠不僅如此。手的技藝、手的溫度、手的情感,手的思考......她的創作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女性的力量與古老手工藝的生命。傳統的技巧,繁復的工藝,在一針一線的拉拽中,林芳璐創造出形態壯觀、體量宏大的裝置,讓觀眾被物質本身浸沒,在柔軟中生成了巨大的力量感。


林芳璐位于上海郊外的工作室,數件即將在首爾展出的作品呈現于此;在本次展覽中,林芳璐進?步拓展??創作的維度,除了依附于墻?懸掛的作品,將會呈現更多件?由形態的?型裝置。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豐滿的空間感。墻上作品為《She’s blooming no.3》在展覽中呈現的形態;中間柱狀雕塑為《She’s blue shadow no.1 / 2》;地?裝置《She’s stone》系列中的?件。

普通的棉布,運用白族扎染技術,經過數十天甚至數月不停歇的打結與捆扎動作,用針和線去手縫,把布抽緊、拉緊形成褶裥起伏的獨特“雕塑”。蜿蜒的皺起、肆意的花團、植物莖蔓般伸出的枝丫與觸手、糾纏的生命張力…… 一件件有著繁復紋理的作品在工作室呈現于我們眼前。

在這個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的白色空間之中,她正在籌備7?初的?爾個展“捆扎與編織的連結之?”(展期:2023年7?6?—9?10?),這也是林芳璐的首個海外個展。有幸的是,這些“未完成”狀態的作品被我們記錄了下來。


為了籌備這場個展,墻上裝置《She’s blue gradient》長9375px,以漸變的?彩呈現出扎染中“藍”的豐富?度。該作品也是由?塊模組構成,當我們右滑圖片之時,正是直觀感受?種未完成與完成之間的過程,也許顏?的漸變可以繼續。

“手工藝勞作本身就是永遠的未完成狀態,我常常會不斷的將一件作品延續下去,或也戛然而止,但其實我知道它還是能從某個角度繼續拾起?!本拖袷钦嬲纳L那般,她的創作像是在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材質注入生機,一種純粹而舒展的生命之美。

這次位于首爾的展覽,則將放大林芳璐作品中的生命性,讓她極具自然生機的新作以自由舒展的方式,“生長”在整個空間之內。位于韓屋村的美術館本身就是一間具有歷史價值與文化屬性的韓式傳統木結構建筑,展覽順應空間古樸的質感,為觀眾塑造一場更加有機的相遇。


本次?爾展覽中包括多件《She’s hills》系列作品,模擬出?然景觀的?型裝置在地??由??、流淌,?低起伏。我們在?作室參觀時,該作品還處于未完成狀態,圖為作品細節。

除了之前常見的墻面浮雕,林芳璐為本次個展創作了更多樣形態的雕塑作品:高矮散落的山丘,也許是高原上才會生長的苔蘚、地衣和莎草,遺跡般佇立的圓柱一字排開……巖縫間涌出清冽的山泉,河水流淌并蔓延開來…… 正是繁茂的六月,白色與藍色間,夏日的陽光閃耀卻并不刺眼,抽象的景色模糊了地緣與文化的邊界。


林芳璐位于她的工作室一角,?后的作品分別為《She’s bursting no.3》(左),《She’s growing no.1》(右)。

白族扎染染色技藝,在古代被稱作“絞纈”,從字面意思來看,扎即扎花,染即浸染。2014年,就讀于央美“產品設計研究方向”的林芳璐因為畢業設計去到云南大理的周城村,那里是國內現存最大的白族村落,也被稱作“扎染之鄉”,扎染技藝在此傳承了千年之久。

在當地,今天依舊有很多人靠扎染為業,他們以家庭或集體合作的形式,延續著這種已經織入他們生命脈絡中的手藝。每逢農閑間隙,人們會去往土質松軟肥沃的半山腰收割天然的板藍根植物,然后開始為期10個月的浸泡、發酵、沉淀,以制作染料。而技藝嫻熟的婦人們便開始用針線對當地自產的白布進行撮、綢、打結、縫扎等復雜的操作。染色是最后一步,由于染料無法完全浸透結扎的部分,在拆開扎線后,便會擁有斑駁靈動的圖案。


圖中的作品皆為林芳璐為本次?爾個站創作的新作。包括《She's growing no.2 / 3 / 4》、《She's blue surround》和《She's blue hug》等。

“我從來沒有見過可以把纖維這種肌理做得這么豐富和這么強大的手藝,那種力量向我撲面而來,就在我看到的那一瞬間,我就意識到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绷址艰椿貞浿斈甑那榫?。

之后,她便長時間的住在了當地,開始對于這種傳統扎染的學習——以“人類學者”一般的田野方式,她的學習不僅限于手藝。建筑、耕種、飲食、民間故事等等,均是極具鮮明地域特色的宇宙秩序中的一環;同時,生活在此處的人們,更是最生動的在地文化的體現。

 

后??件為《She's blue tile》,100 x 80 cm;前?兩件為《She's growing no.2 / 3》,25 x 25 x 50(H) cm。

“如今往往是年紀大一些的老婦人還在用雙手勞作,而我在和她們學習與交流時,內心也會生出許多無奈與復雜的情感…”她繼續說道,“在村子中,男性會出去工作,女性則需要看孩子做飯、收拾家務,也要幫忙種田,也要會扎花,賺一些零用錢。好像所有的事情她們都需要操勞,云南的女性非常能干?!绷址艰纯倳蛔越匕堰@些情感帶入到作品中去,讓她的作品生發出了更加多元的維度,與更加讓觀者感同身受的觸感。


前?的椅?為作品《Waltz of joy》,林芳璐認為,它已經跳脫出椅?的功能性與舒適性,更加注重形態與觀念的呈現,讓其成為了?件裝置。后?的圓形作品為《She’s hug》。在畫架上我們看到藝術家近兩年來開始的繪畫實踐。因為??扎染紋樣的隨機性,林芳璐的繪畫過程中也會介入更多的媒介?段與?成?式。

她在學習與整理的基礎上,不斷對面料與扎花紋樣進行探索,以當代藝術的視角重構了白族的扎染技藝,最終將扎染過程中的“扎”定格下來?!拔易龅钠鋵嵤菍⒃具^程中扎花的這一步放大到極致,讓人能看到其中的每一個肌理。扎花是扎染之前對于布的處理工作?!绷址艰唇忉屨f。


作品《Waltz of joy》的更多細節。在該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扎染完成后的花紋,在其他作品中,林芳璐其實呈現的是未完成的扎染?藝中的?步。

“一般扎染完會打開這些花結,讓布的不同位置出現不同的顏色渲染。所以人們往往看不到其中’扎’的步驟,而這一步確也是如此高強度勞作、精細與繁復的一步?!痹诹址艰纯磥?,扎然后染,然后再將線剪散開來呈現花紋,這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則女性勞作被隱匿的寓言。

“扎花”的肌理并不會體現在最終的結果上,所以很難為人所知;正如整個傳統社會之中,女性承擔繁復的家庭勞動而被忽視、被抹去的勞作價值一般。


作品《She’s hills》的“扎花”細節。林芳璐認為這種繁復的肌理?分具有?命?與?量感。

林芳璐希望將其花團錦簇的模樣呈現在大家面前,讓布在“未完成”的狀態定格,以此讓過程中不被呈現的女性勞作被看見——“我選擇讓布’開花’而不是’結果’?!彼绱苏f到。

2016年的大型裝置作品《SHE》正是對于當地女性復雜的情感與她們對于宿命的傳達??此戚p盈如云朵般的作品卻極其厚重,不斷變幻的抽象扎花紋樣相互交織,又互相顫抖地凝聚成一股力,“她”似乎具有生命力,還在不斷生長。

 

林芳璐的作品所蘊含的一絲不茍的針線活,將柔軟的媒介推向三維,并產生了觸覺藝術對象,吸引觀眾伸出手去觸摸它們。 她用最簡單的輔助工具,將素色變成打結和褶裥的起伏景觀,就像大理的工匠女性一樣。

林芳璐認為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也時刻處于“未完成”的狀態,或許用“持續生長”更為準確——她??正如她所欽佩的?性形象的模樣,以某種?聲的堅韌實踐著屬于??的創作語?。去到當地、去學習、去流汗、去真誠地與每?個?產?情感連接,林芳璐身體??地在實踐著。


拉扯、擠壓、折疊、聚集、褶皺、打結和縫合,最終成為一件件純潔而有力的作品,并向那些名字沒有寫在歷史上的女性致敬,她們憑借雙手辛勤勞作以及懷著對家庭的奉獻使得古老的工藝得以延續,直至今日。

在周村的??,她每天很早起床,穿著?靴去?上的?作坊學習。?針?線磨得是耐性與創造?,染布則是個體?活。但這種?勞的狀態延續?今,成為她?常的?作——不論是在地,還是在?作室。

不僅僅是扎染,林芳璐在過去兩年還去到貴州,學習了侗族?織布和亮布?藝。侗族?性們從??深處采摘蓼屬植物,并從中提取靛藍,與?酒混合制成染料。待布料完成染?后,五六位?性反復在表?涂抹蛋清,開始??錘?捶打。她們?邊唱著侗族?歌,?邊不斷捶打,成千上萬次的捶打,直?布?閃現出?屬般的光澤?!懊髅魇抢w維質地,卻呈現出與之截然相反的?屬質感?!绷址艰锤袊@道。這正如她理解中的?性特質,兼具柔軟與堅硬。


?泡在染缸?,不停地攪拌布料,沾過?的布料特別沉重,所以每天都是腰酸背疼的狀態。

但每當有人問到她關于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傳承等宏大的命題時,她又總是十分謙遜?!拔矣X得這當中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大家會從自己的角度做好屬于自己的事情?!钡斈憧吹剿嫶蟮淖髌分畷r,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被這種手工呈現的生命張力所打動,也深深的記住來自中國的這門古老技藝。

正如“手藝復興”的話題,在當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提及,其背景正是二十世紀觀念藝術興起后“手藝”次于“觀念”的境況,以及工業社會的發展讓傳統手藝面臨的衰微乃至絕跡。在“手”之中,卻往往蘊藏著眾多非知性的智慧源泉——與“手”相關的勞作,往往被作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這一過程讓勞作者獲得了向外傳遞自身認知及對世界之理解的途徑。


林芳璐在?作室的露臺曬布,整個?藝流程遵循最傳統的?式,于是也是?種最費時費?的?式,但藝術家相信時間過程中所凝結的?切都有意義。

高強度的手工勞作,就如儀式一般,紓解與調和著人們肉身與精神的沖突閾值,作為日常肉身的物理體驗,是不容忽視的情緒感知。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身”(人的自然性)、“心”(人的精神性)、“物”(外部世界) 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的。于是,貫穿一生的手藝勞作,成為了一種時間的記錄,如觀念藝術中的“未完成”一致,指向手工勞作者真實的生命過程。

關于未來,林芳璐認為她依然會堅定地帶著??的?類學?法去到不同的?野學習,讓??的藝術語?在?俗學、?類學?扎根得更深。


2023.7.06-2023.9.10

三角山金巖美術館

Samgaksan Geumam Museum of Art

轉載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版權為《安邸AD》雜志所有,未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關注官方
微信賬號

關注
安邸AD VIP

獨家揭秘林芳璐新作:創作從未真正完成的作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