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我們邀請到“設計女王”Kelly Wearstler擔任客座編輯,與我們面對面暢談生活與設計的靈感,她與團隊創作了多個拍攝場景,更讓靈感無限徜徉;此外,我們對兩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David Chipperfield及王澍先生獨家專訪?!栋槽D》還從米蘭設計周現場帶回了重磅專題報道,內容多達50余頁,包括一組米蘭新品大片、30多頁的設計采訪以及10頁的趨勢梳理。來自世界各地的9個家,風格與氛圍截然不同,卻共同講述著當代生活藝術的方方面面。
正如Kelly Wearstler所說:“綻放即進化,從新的視角去創造”。你已種下生活之美的種子,不妨向陽光、自然和設計借點兒活力,在今夏無限綻放屬于自己的生活藝術!
綻放即進化
客座編輯對話Kelly Wearstler:On Blooming 無限之域與自由綻放
《安邸AD》6月夏季新刊邀請被稱為“設計女王”的美國設計師Kelly Wearstler擔任客座編輯,這位備受各界矚目的全能型創作者是設計師,是作家,還是電視明星。這次我們在她位于比弗利山莊的家進行拍攝,在巴黎與她開懷暢談,聊藝術、設計、裝飾,聊她的無限能量和靈感從何而來,以及她如何開拓和經營輝煌的事業。

對話 in Conversation with
我們對兩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David Chipperfield及王澍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在與他們深刻的對談中,了解到一位來自西方的建筑師對歷史的尊重及理解,一位來自東方的建筑師如何用當代建筑勾勒心中那座烏托邦一般的中國園林。

建筑即過程 David Chipperfield
Construction as Process 建筑即過程
英國建筑師戴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玩笑著回憶自己得知獲得2023年的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場景:“接到評委會的電話時,我正在煮湯,一邊兒聽電話、一邊兒顧著湯,兩邊都十分‘燙手’?!薄按餍l·奇普菲爾德保持著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連接,為歷史和人文服務?!辈煌谶^去幾年該獎項的獲得者,他擁有更強烈的建筑師的職業特征?,F代主義語言的影響與對歷史的讀取逐漸被內化成他的職業路徑,在當下獲得全新的意義。

守·望王澍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守·望
在杭州國家版本館的設計中,建筑師王澍依舊展現著他對中國建筑的恒久思考。這位住在杭州的建筑師基本只在西湖邊上活動,對他來說,杭州永遠是他心中的那個杭州?!耙话牒?,一半城”也依然是他心里中國理想城市最美麗的模型——“它既是一個物質模型,也是一個精神性的模型,在我設計的每一座建筑里都可以找到這個模型,它是各種變體,但骨子里就是它?!?/p>
Milan Special’23
風格現場 Zoom
自改版以來,我們賦予“風格劇場”更深刻的含義,在信息瀑布流的時代,風格劇場的立意在于創造更具文學、哲學與美學的語境,使人對“新品”的關注不僅停留在“信息”。
Memory of the City 城市記憶
在米蘭展新品登場的第一時間,我們與知名造型師Candida Zanelli及攝影師Sylvie Bequect合作一組當地的新品拍攝??柧S諾筆下的虛構小說《看不見的城市》、意大利藝術家兼設計大師Piero Fornasetti先生的手繪作品及2023年各家精彩家具作品精彩邂逅,盡在本期風格現場“Memory of the City 城市記憶”。



設計關注 Object Portrait
Excursion and Retour 遠行與回眸
在前行中回眸,在展望中反觀,本期設計關注聚焦2023年的5個全新設計動向。無論理性冷靜還是熱情繁復,都是設計對當下時代及未來人居的創意提議。
Intellectual Minimalism 知識極簡主義
Bauhaus Green 包豪斯綠
Maximalism 極繁涌動
Weaving Wonders 縱橫交織
True Revival 經典返潮
2023 Milan Special Report
氛圍營造時The New Atmospheres
“氛圍”是建筑師卒姆托在《建筑氛圍》中闡釋的場所精神,是身體在場所中的運動感知與知覺體驗;“氛圍”也伴隨“氛圍感”一詞在社交媒體中快速傳播,刻畫了人與情境充分彼此襯托的形象;放在時空跨度上,“氛圍”也是特定時期的社會文化與脈搏。第61屆米蘭國際家具展如約而至,再次回到疫情之前的盛況。我們走訪了數場重要展覽并與代表人物進行對話。對于設計師而言,“氛圍”如何而來?“氛圍”是作為結果還是起因而存在?氛圍的構成因素是什么?人與氛圍的關系是什么?重回米蘭,在世界全新的轉折點上,在智能技術快速生成無盡形式的當下,“氛圍”是人在真實世界每一份真實的感受與著落,而設計即是解答。
快樂的使命 Tobia Scarpa
當他于五十年前設計的沙發成為Cassina在中國的熱門之作時,現年88歲的托比亞·斯卡帕(Tobia Scarpa)又攜手品牌帶來一組自由的照明系統。杰作暢銷不朽,這組靈活的燈具是對個體主義與流動時代的回應。

材料圖形學Charlotte Macaux Perelman & AlexisFabry
大膽地破除城市建筑外殼,直接讓裸露的鋼筋水泥構筑今年的展場設計——這是愛馬仕家居系列在今年米蘭設計周呈現的展場。這看似意外,實則延續了愛馬仕家居對材料與圖形的敏銳思考。

明日的回聲 Patricia Urquiola
究竟什么讓一件設計不會過時?我們在推崇大師設計時究竟是追崇什么?大師設計是新生代設計師的包袱,還是指引?談到大師作品之于今天設計的重要性,PatriciaUrquiola說道:“我認為必須提醒人們延續這些巨匠的記憶,讓他們明白文化是如何被創造的,以及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可以生發出多少方法論。這些是未來的載體,也與過去所做的嘗試一脈相承?!?/p>


拓撲學探索周宸宸Frank ChouAtelier O?,Marcel Wanders, Atelier Biagetti, Raw Edges,Nendo, Zanellato/Bortotto, Humberto Campana, India Mahdavi
路易威登于今年米蘭設計周在其歷來陣地、塞爾貝羅尼宮(Palazzo Serbelloni)的中庭打造了一座以1600片鋁板拼組而成的裝置,Objets Nomades旅行家居系列的11件新品在宮殿二樓亮相。吸引我們第一眼的是鮮明的、脫胎于路易威登Monogram圖紋四葉花卉的屏風結構——雖然它們不是展覽的主角,這卻是第一次,這個老牌明顯地在米蘭展覽中筑造一種“建筑”。

居住要義 Studio MK27
作為巴西現代主義建筑如今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MK27工作室的實踐也從鮮明狹長的建筑單體延伸至家具設計。對他們來說,設計家具、空間與建筑沒有區別。狹長懸浮是實現“呼吸”的形式,材料肌理是感知的源點。

(不)在場證明 Dimore Studio
在Dimore Studio于去年全新開辟的Dimorecentrale空間,一場名為“Silence”的展覽成為今年米蘭設計周在中央車站街區的熱門展覽——在5個虛構的房間場景里,人看似不在,卻又在場,人在物中。

穿越符號Philippe Starck
17世紀源起于巴黎郊區的茹伊印花圖紋緩緩浮現,也掀開今年Dior by Starck展覽在米蘭設計周的撼人瞬間——去年問世的“ 迪奧小姐”椅回旋起伏,正如一個母體,也被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繼續拓展演繹,在今年帶來“迪奧先生椅”以及一系列新品。也就此形成迪奧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家具系列。

一家一世界 Art of Living
來自全球多地,為生活、為夏綻放的數個精彩的家,它們的風格和及空間氛圍截然不同,卻都呈現著當代生活藝術的方方面面,如同自然造就、各有姿態的生靈,每一片樹葉都是不同的。
深圳in Shenzhen
Portrait of Life家的畫像
意大利Moroso的二代繼承人、創意總監Patrizia Moroso女士從主人、畫家小池的繪畫中得到靈感,為這個家設計并定制了家具和面料,她們對空間的合力創作,可謂一次關于生活藝術的“靈感碰撞”。



洛杉磯in Los Angeles
Beauty Reimagined摩登再造
Kelly Wearstler與一對幸運的年輕伴侶攜手重建了后者的新居,這是一座為家主人自己、也為其家庭和收藏而設計的房子。他們生活在藝術和設計間,大膽地追尋美,讓美的力量引向更好的新生。



馬德里in Madrid
Casa Ola夕陽、柔光與海浪
西班牙設計師帕翠亞·布斯托斯(Patricia Bustos)把這座新家取名叫Casa Ola,波浪構成家的點線面,靈感來自建筑大師安東尼·高迪,溫柔的色調來自她童年在加利西亞海邊的記憶,更是一直以來她對波光粼粼海浪的愛。



上海in Shanghai
World Carnival 玩心不泯
英國當代劇作家Tom Stoppard曾說:“如果你一直帶著童心前行,那么你永遠不會面對衰老?!边@座位于上海郊區的1500平方米大宅,正是多次入圍AD100的設計師郭蔚(Kay Kuo)與主人錢先生的一場童心未泯大冒險。



杭州in Hangzhou
Somewhere in Heart 漂亮的房子
多次入圍AD100的法國設計師Baptiste Bohu改造了這座位于杭州錢塘江畔的住宅,融合了折衷主義、Art Deco裝飾風格,在通往理想生活的千萬個答案中,那個最恰當的回答既在眼前也在別處。



重慶in Chongqing
Bitter yet Sweet 黑白底色
黑與白是經典,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從事時尚行業的陳姿穎選擇將黑白作為自己新家的主色,享受它們“莽撞”的交錯。



北京in Beijing
to Summer輕盈留白
留白、有呼吸感,就像中國水墨畫那樣輕盈,是沈黎對家與空間的期許。而她喜愛的器物、收藏的藝術品,持續豐富著這個風雅的期許,既是東方的、又是當下的。



普羅旺斯in Provence
Specimen of Nature 風土滿盈
法國設計師Emilie Bonaventure回到故鄉,為其慕名者、一對年輕夫婦設計了家。這個家,也像三百多年前盧梭在當地生活時所悟:“凡是自然的,為善”。



昆明in Kunming
Lost in the Garden 綠野萬物生
南風走過山澗,越過滇池湖面,染了滿園子春色,如沐在野。入圍AD100 YOUNG的青年建筑師劉碩,為劉永紅夫婦改造完的家如獲重生,似一座漂浮在庭院的島嶼。這是一座有生命、會呼吸的房子。



在路上 Cultural Gaze
A Glance at Pu’er普洱初相見
作為茶的普洱可能人盡皆知,但作為地名的普洱卻陌生又遙遠。不僅是重要的茶產地,普洱還擁有全球第一座代表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茶山;這里還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咖啡產地……《安邸AD》跟隨著當代普洱締造者們的腳步,探索這片甚至對云南本地人來說也頗為神秘的后花園。

經典 Heritage
在功能與形式之間,現代主義摸索前行,發展不同的思考邏輯和設計語言,它們與所處時代的經濟、文化、科技以及美學息息相關。本期經典細數3組大師與建筑、家具及設計的3組里程碑式的故事,致敬在形與美中綻放的現代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