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很喧鬧的建筑,希望它平和、賞心悅目,有很好的氣質讓人與之親近,樂在其中?!睂τ诮ㄖ焺㈢穸?,再沒有什么比一座城里的人間煙火更生動的城市速寫,建筑存于世間最高的儀式感莫過于公共建筑承載的普通人的生活日常,這也是她認為現代都市最具活力的文本和肌理。
建筑終究要回歸到人這個起始點。
劉珩( Doreen Heng LIU)2004年創建南沙原創NODE,2009年底設立深圳辦公室。
多年以來,劉珩在珠三角地區開展多元的城市設計研究以及實驗性的建筑創作和實踐活動。從出生地故鄉廣州搬遷到深圳,劉珩說,這個珠江三角洲里最“另類”的城市有其獨特的性格——“深圳性”。它年輕、自由、開放,有兼容并蓄的包容力和活力,在中國的南方城市發展中,深圳很北方。它與雷姆 · 庫哈斯筆下曾經的曼哈頓一樣是一個進步的劇場,不斷創造個性鮮明的都市自我。
深圳坪山河南布凈水站位于深圳市東北部坪山新區,其上部建筑由劉珩帶領的南沙原創NODE事務所設計。
劉珩眼中的深圳與未來連接,整個城市的新與舊都孕育著蓄勢待發的潛力,沒有傳統建筑文化的束縛,也少了城市發展線性預設的秩序和范式。在這里,建筑與城市共生,人與城市在高密度的擁擠中有了親密接觸的多元路徑。這種社會網絡更像自然生長的一部分,野蠻也極具生命力。她說深圳不斷突破與挑戰自我的精神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生猛”,“生猛”正是深圳的文化底色。這座城市既可以延續鄉土文化的生命力,亦可以接受多重身份的塑造與認同,這很有魅力。
“建筑如人,我希望通過建筑師主動的努力,讓一個日常生活中無法缺席的凈水生產設施,成為城市中一個良好的、帶有儀式感的公共體驗和教育場所,重新賦予基礎設施在精神和建筑美學兩個維度上的意義?!眲㈢竦慕ㄖ澜缬^是建筑與人的合二為一,可以接受不完美,但一定要有個性化的動人之處在那里。
在與城市交往的不同切面中,劉珩一直用平和的設計化解傳統中的問題,化整為零,輕巧玲瓏。曾作為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主展場及分展場的總策展人,劉珩太了解深圳快速發展背后的復雜性。城中村以及老城改造成為她的建筑實踐里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她說:“‘有機更新’的‘有機’還是在于它的一種可續性?!贬尫疟粔嚎s和擁擠的城市空間帶給人的壓力,老城區更應該有公共建筑和基礎設施保障人的生存尊嚴和權利。劉珩在深圳的多個改造項目都體現著這一點。
深圳荷水文化基地暨洪湖公園水質凈化廠上部景觀設計整體采取了“軟硬兼施”的設計策略,對嶺南園林的“塔、亭、榭、廊”空間原型進行適度的設計研究和“元素”提取,將文化和自然特點有效結合起來,用當代設計語言及材料化解傳統設計中的呆板。地面的中型風井,結合疏散樓梯的功能,兼容了可讓人體驗的路徑及平臺,風井立面上只簡單采取景觀覆綠,使其成為洪湖公園的避雨亭。
登上洪湖公園荷水文化基地最高的風井平臺,俯瞰眼前車水馬龍的城市盛景,劉珩的設計顯得內斂、克制且理智。她說自己理想的房子是在城市的高層,推開窗后可以看見大海,亦可以看見活躍的人群?!拔液芟矚g高密度的城市,也挺向往那種悠遠的田園生活。這其中需要一種平衡的力量去控制。我做的空間是為大多數人的日常而設計,希望建筑能夠帶給人特殊的體驗?!惫蚕?、開放、保持自我,這是身為建筑師的劉珩內心最堅定的愿景。

除臭風井融合洪湖公園反復強調的主題植物——荷花,以公共藝術裝置作為設計切入點而設置的觀鳥觀景平臺,使突兀的風井和疏散樓梯成為大家自由攀爬的“有用”的、可體驗的公共空間。
劉珩曾經堅持主張將藏于地下的污水處理廠的真實情況以“科普展覽館”的形式對公眾開放,將與人們身邊息息相關的社會和自然生態問題引渡給公眾思考與關注。當這個規劃被否定后,荷水文化基地最終只以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展示給人們建筑的輕巧之面,而這個基地的地下每天承擔著羅湖區清水河-筍崗整個區域的污水處理功能。凈化后的部分水重新回到公園滋養著這里的一花一木, 像極了劉珩奉行的設計哲學。
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的大萬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作為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方形古村落,其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民俗遺物和文化精粹,也是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坪山區分展場。劉珩與藝術家沈少民在這里合作展出名為《鏡界》(The Kylin & The Mirrored Garden)的作品。
麒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之獸,客家百姓以此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劉珩帶領她的團隊以當代藝術裝置重新解讀客家文化中標志性的“麒麟”符號,呈現出在地文化記憶的脈絡和當代闡釋中輕盈的詩意。藝術家沈少民用玻璃碎末鋪滿整個場域和排水溝,映射出歷史流逝過程中的記憶碎片。
漫步于廢墟般的大萬世居里,劉珩和她的麒麟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與客家文化“不期而遇” 的對話。藝術糅合在建筑里,承載著在地文化的靈魂,連接著這里的過去與未來。象征著田園的廢墟與新生的麒麟,為這座歷史超越百年的典型客家圍屋注入了這個時代新的生機與活力。

以流線形式創作的麒麟被定格在玻璃空間內,成為時間與存在的標本,在玻璃碎末上,靈動的麒麟被銀球不銹鋼的眼睛賦予了生的氣息,在老房子前演繹了一個關于時間與記憶的抽象故事。
在從蛇口大成面粉廠,到鹽田大梅沙村、再到南頭古城等的改造中,她將城市中逐漸老化的部分用設計語言轉譯為一種現代面貌重新接納與人們的重逢,新與舊在不斷迭代和更新改造中,衍生出社區的有機生態。那些曾經看似老舊的社區因為新的設計與跨界領域的融入,煥發新生。劉珩帶領團隊在深圳南頭古城的新近改造中,依然以公共性極強的獨特姿態有機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不斷地激活當地街區。
深圳蛇口大成面粉廠改造,攝影:張超
老城更新與改造不再單純是拆、建,而是在原有街區的基礎上容許復合性的多元設定,輕聲淺唱、悄然介入似乎更合乎有機社區的未來生長邏輯和城市生息。公共建筑的社區性、共享性、實用性、親密性是一個城市活力的基底。在劉珩看來,公共建筑附著一種社會公共價值,這是我們平衡面對世界的最重要姿態。
深圳蛇口大成面粉廠改造,8號樓。攝影:張超
廣州時代美術館,是劉珩和雷姆 · 庫哈斯合力將藝術的世界從固有的白盒子建筑里解放出來的一次嘗試與合作,其讓位于社區,讓藝術滲透到當地每個人的生活日常中,將普通人得益于美與藝術的大膽建筑設想轉化為現實。劉珩說,雷姆 · 庫哈斯的這種社會理想與設計創想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影響了她很多年。
廣東時代美術館,攝影:Iwan Baan ? Domus 926
當劉珩聽到曾經與雷姆 · 庫哈斯一起設計完成的廣州時代美術館要暫時關閉時,她的臉上滿是惋惜與憂慮,她說:“這座曾經棲身于社區、鑲嵌在居民樓頂的美術館,一度以先鋒性的創設激活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的公共性被極大地激發出來,美術館與社區居民、藝術家、觀眾及使用者產生了充分的互動,這是對設計思維方式的一種顛覆性拓展?!边@個設計讓公共性和私人性產生了一種沖突,使陽春白雪的藝術成為涌動在普通街區的活力之源。
廣東時代美術館19樓頂層美術館室內,攝影:曾瀚
劉珩從城市設計的日常性與公共性出發, 盡量讓城市資源及其多元性滲入日常,因為這種多元的不同帶來的差異體驗實際上就是一個城市的活力來源。劉珩帶領團隊在深圳南頭古城的新近改造中,依然以公共性極強的獨特姿態有機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不斷地激活當地街區。在她看來,建筑除了本體,必須有和人、城市相互匹配的關系,否則就和大地藝術作品毫無差別。但劉珩亦認為,建筑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藝術家。
鹽田大梅沙村建筑改造及公共空間提升,攝影:CreatAR Images
建筑的存在亦需要靈魂性的浸潤,才更具有生命力,這也是讓一個城市“活”起來的關鍵。比之95%都在理性推進的建造過程,從捕捉一個場地靈感的那個瞬間開始,5%的直覺就源于藝術家的敏銳。正是這種對場地的敏感讓劉珩的建筑充滿了人的溫度和河流、山川、草木的氣息?,F代建筑已經不再單純地局限于解決一個功能性的問題,而是需要以跨界的思維打破邊界,面臨與城市一起生長的時間性與復雜性的未來。靜態的歷史街區需要重新植入新的程序,而設計即從這里開啟。